理論政策

當前位置: 首頁 > 理論政策 > 正文

人民日報社論: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系列
發布時間:2013-04-26   浏覽次數:    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

滿懷信心走好中國道路——一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7日發表重要講話,深入闡釋實現中國夢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為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走好中國道路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實現民族複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肩負的曆史使命。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前仆後繼、上下求索,卻始終沒有找到一條光明之路。從登上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國共産黨就勇敢擔當起這一使命,筚路藍縷開啟征程,一路追趕現代化潮流,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我們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 回望曆史,找到這條正确道路,極為艱辛、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曆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這樣的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使中國道路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極大地增強了13億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過去與未來的夢想交彙點上,億萬人民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堅定。正是這條道路,把中國送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連續30多年保持近10%的經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30倍以上;正是這條道路,讓我們十年間構築起一些西方國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網,不到20年裡就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超過70%的貢獻,讓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切近民族複興的偉大夢想。就連“曆史終結論”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令人驚異的快速發展體現了中國模式的有效性,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留有一席之地。 夢想之旅,從來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風順。夢想之路越切近,新情況、新問題就越多。發展起來之後的問題,一點兒也不比不發展的時候少,解決難度更有甚于前。行百裡者半九十,盡管我們距離夢想越來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艱辛。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需要我們滿懷信心,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國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依靠,13億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滿懷信心走好這條道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彙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把曆經苦難而又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送達夢想的彼岸,讓每個人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曆史邏輯中夢想成真。高揚凝心聚力的中國精神—— 二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在實現民族複興的壯麗征程上,在改革發展的火熱實踐中,靠什麼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創造活力?“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中國精神的本質内涵,深刻闡述精神力量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寓意深遠、催人奮進。 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和民族更是這樣。沒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撐,就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精神生生不息,成為照耀我們民族奮勇前進的不滅燈塔。今天,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顯。面對紛繁複雜的觀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如何以更大智慧與勇氣啃硬骨頭、涉險灘?離夢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越需要持續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關頭的同仇敵忾,還是衆志成城抵禦重大災害,凝聚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個人命運才會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滴水之微才能彙聚成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中國夢的本質内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彙聚每個人的夢想成就偉大的中國夢,形成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正能量。 改革創新始終是激勵我們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30多年來,從農村改革的興起,到深圳等特區的創立,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多項事業的開拓,改革創新精神激蕩神州,造就了曆史的巨變,成就了今天的中國。改革沒有完成時,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無論是沖破思想觀念障礙,還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無論是破解發展難題,還是釋放改革紅利,都需要繼續發揚改革創新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邁過溝溝坎坎、越過發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魯迅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融入現代化進程,我們就一定能永遠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凝聚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三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有夢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會奮鬥。不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家庭,夢想都是保持生機、激發活力的源泉。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了懷抱強國夢想與煥發前進力量之間深刻聯系,更揭示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路徑。隻要我們緊密團結,萬衆一心,為了共同夢想努力奮鬥,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 曆經苦難與輝煌,中華民族始終有着“家國天下”的情懷。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從來都是我們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曆史,正是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曆史。從上學就業到住房就醫,尊嚴的保證、事業的成功、價值的實現,每個人向着夢想的不斷努力,描繪出一個時代最為壯闊的夢想圖景,更彙聚起一個國家最為持久的追夢力量。 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民族緊緊相連,億萬中國人組成的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涓流彙海,聚沙成塔,中國夢漸行漸近的步伐,來自2.6億農民工勞動緻富的創業熱望中,來自社會各界心系國運的熱誠參與中,來自無數志願者投身社會的無私奉獻中。有了每個人的共同“給力”,才有國家社會的不斷前行,才能讓更多人敢于做夢、勇于追夢、努力圓夢,凝聚起推進民族複興的中國力量。 什麼是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就是13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彙集起來的力量。個人夢想可能千差萬别,但實現國家夢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在革命年代前赴後繼的抗争中感受過,在建設歲月激情燃燒的奉獻中體驗過,在改革時期波瀾壯闊的奮鬥中親曆過。未來的征程中,隻要13億人團結一心,這種不可戰勝的磅礴之力,必将成為我們在民族複興之路上的勝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經曆發展陣痛、面臨“驚險一跳”,就業、醫療、住房、養老……每個人都可能會與國家社會一起,經曆追夢之旅的曲折和辛勞,可能會有抱怨、有糾結,但更要看到,我們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和國家,是幸運的。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複興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夢想。毫無疑問,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完成民族複興征程上的接力,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以發展築牢夢想根基——四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夢想要激發力量、鼓勵奮鬥,離不開現實的深厚基礎;夢想要開花結果、落地生根,更有賴于現實的強力支撐。 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 偉大的夢想,源于現實的土壤。中國夢逐漸成形的過程,也是中國不斷發展前行的過程。上世紀初,愛國學生隻能空自發出“奧運三問”;進步青年隻能在小說裡幻想舉辦萬國博覽會。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何敢言夢?從新中國“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再到新世紀“強起來”,奧運夢、世博夢終于夢想成真,我們聽到中國夢漸行漸近的铿锵足音。 隻有通過不斷發展,才能讓夢想成為現實。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體現在國家物質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體現在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等實打實的民生紅利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保持旺盛活力,綜合國力、社會生産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這是中國夢最堅實的基礎,讓我們能充滿自信地向着現代化建設目标穩步前行。 我們深知,前行的道路上還存在各種風險挑戰。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為全球發展“新引擎”,但環境壓力、資源瓶頸也日益凸顯;整個社會活力湧動,但也要處理好轉型過程中種種難題。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三個沒有變”,中國夢依然在路上。 要解決問題、應對挑戰,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隻能始終把發展放在第一要務的位置,以發展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從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到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從豐富群衆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權益,不斷夯實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實踐證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我們就一定能在攻堅克難中,讓“中國号”巨輪駛向更開闊的水域。 1902年,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這樣描繪他的“中國夢”:無端忽作太平夢,放眼昆侖絕頂來。實現民族複興,是無數中華兒女的百年夢想,經曆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奮鬥,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一個颠撲不破的真理:發展才能自強,實幹才能興邦。民生改善是夢想的最好诠釋——五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共築中國夢,需要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需要民生的持續改善,這是複興之本、夢想之基。 随時随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了中國夢的豐富内涵,凸顯出民生工作和社會管理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共同富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幾十年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黨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國改革發展的曆程,正是在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中不斷深化的,也必将沿着這個方向繼續推進,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好處。 中國夢,是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實現公平正義,既需要處理好教育、就業、養老、醫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權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發展。隻有這些得到妥善解決,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内容。 中國夢,是對改善生活的渴望。這些年來,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網初步建立,還是醫療、教育等方面不斷向前的改革,人民群衆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業稅免除了,義務教育免費了,職工工資增加了,城市低保标準提高了,農民有了基本醫療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從生活質量到生态環境,各級政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與外延。這種着眼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大民生”觀,讓億萬人民逐步共享發展成果。 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企盼的就是“過上好日子”。能夠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我們深知,這樣的中國夢,體量之大,涉及13億人;範圍之廣,涵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決定了圓夢之途絕不輕松,既需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更需要克勤克儉、辛勤勞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不斷滿足民生之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中國夢不是空中樓閣。夢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釋。将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将夢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未來中國定能以穩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複興夢想的道路上踏實前行。和世界共發展 與世界同分享—六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當中華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曆史的波濤,駛向複興的彼岸,整個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之夢,将怎樣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展開?走向複興的中國又會帶給世界什麼?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再次向世界傳遞了實現文明複興、建設和諧世界的中國理念。堅持和平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是我們始終不變的戰略抉擇。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翻開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誼的種子,“絲綢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講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納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來的列強入侵和連年戰亂,将中華民族拉進苦難的深淵,留下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邁上複興之路的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與發展,互為條件。地球村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沒有和平環境,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同樣,離開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為自身發展營造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我們緊緊抓住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通過互利合作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起飛,邁向夢想的腳步堅實而穩健。以和平推動發展,以發展捍衛和平,中國的發展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傳統模式,為趕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與世界同分享,是中國夢獨具特色的重要内涵。從“入世惠及中國、也惠及世界”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在與各國的交流合作中,始終追求良性互動、互利共赢。無論是開放市場、引進技術、吸引投資,實現30多年來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還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共同抵禦亞洲金融風暴和國際金融危機,我們都着眼于取長補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倡導不同文明開展對話、彼此包容,推動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未來的道路上,中國夢必将進一步煥發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中國夢是複興之夢、發展之夢,也是和諧之夢、和平之夢。堅持和平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終将完成民族複興偉業,也終将成為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保障。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七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在中國夢的豐富内涵中,“人”無疑是關鍵要素。“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了中國夢的核心價值,也指明了中國夢的動力源泉。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勾勒出的美好圖景,最終統一于人民夢的曆史語境。“大河沒水小河幹”,近代中國的百年奮鬥,不斷證明着一個樸素道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實現民族複興的征程中,唯有将個人之夢寄托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國夢的雄壯交響中,無論是實現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還是追求普通個體的幸福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最催人奮進的旋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從實現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到構建覆蓋13億人的保障體系……國泰則民安,民富則國強,偉大的中國夢,使個人夢想有了廣闊空間。 在這個意義上,“宏大叙事”的國家夢,也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中國夢,最終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夢想彙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人生出彩機會的渴望,正是中國夢最富生命力的構成。 人人都有追夢的權利,也都是夢想的築造者。如果說,“大河沒水小河幹”闡明的是命運共同體邏輯;“小河有水大河滿”,則揭示了發展進步的動力機制。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國夢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個體夢想的實現,正是國家夢想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必備條件。 一切為了人民,夢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戰役戰場上一望無際的手推車,見證了人民戰争的偉力;安徽鳳陽小崗村18個鮮紅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衆的創造實踐,是創造曆史不竭的源動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創精神,激發出人民的無窮力量,我們才在披荊斬棘的奮鬥中,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迹,釋放了社會發展的活力,開辟出一條生機勃勃的複興之路。 曆史證明,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而每一個人的奮鬥努力,都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在實現民族複興的關鍵階段,最大程度吸納人民群衆參與改革發展,最大程度促進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動員全體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就能激發每個中國人的進取心和創造力,就能在逐夢之路上始終有衆志成城的民意支撐,始終有破a浪前行的不竭動力。在黨的引領下彙聚圓夢力量——八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追求夢想,離不開正确的方向;團結奮鬥,更需要引領的力量。“中國共産黨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肩負着曆史重任,經受着時代考驗”,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指出了黨的領導對于實現中國夢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時代課題。 在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加起來還要多的國家,進行一場廣泛深刻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社會革命,讓13億人民走向現代化、走向民族複興,這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這一挑戰,實現中國夢想,起着引領作用的政治領導至關重要,團結億萬人民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國革命、建設的實踐反複告訴我們,辦好中國事,實現中國夢,關鍵在黨。隻有在黨的領導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迎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作為中華号巨輪的掌舵者,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永恒目标。接過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複興的新征程上,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乘勢而上、轉型發展,需要黨引領方向;處在改革深水區、矛盾凸顯期的中國,凝聚共識、攻堅克難,更離不開黨聚合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抗風險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執政使命,把黨鍛造成實現中國夢的堅強領導核心。 今天的中國,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改革與發展不進則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複興的中國夢,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全黨同志特别是領導幹部振奮精神、奮發有為。曆史方位、執政條件和隊伍結構的重大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把40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建設成400多萬個堅強的戰鬥堡壘,必須把8200多萬黨員打造成8200多萬個先鋒模範。堅定理想信念,大力改進作風,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有勇挑重擔、敢涉險灘的精神,每一個黨員幹部都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必将彙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從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到改革開放讓人民“富起來”,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讓13億人“幸福起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基本動力。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上,一個信仰堅定、堅強有力、清正廉潔的黨,必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擔起我們這代人的使命——九論同心共築中國夢

有夢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這是很多人經受磨砺而後奮起的慨歎,更是我們民族走過幾千年滄桑歲月而巍然屹立的寫照。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深刻闡釋中國夢的本質内涵,鮮明揭示無數先賢先輩為之奮鬥的理想信念,為我們這代人自覺擔當使命、同心共築中國夢指明了前進方向。 放眼過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來的170多年,導引無數中華兒女進行非凡奮鬥的,正是對夢想的追求,對使命的擔當。從1925年毛澤東同志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寫下“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到習近平同志反複強調“接過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厲、一往無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一脈相承,始終都貫穿着共産黨人奮鬥的夢想。 正是對這一夢想的接力奮鬥,神州大地滄桑巨變。100年前國人隻能在小說中幻想萬國博覽會,100年後千萬遊客穿過小說裡虛構夢想的跨江大橋和地鐵隧道走進世博中國館。30年前中國沒有一公裡高速公路,今天中國高速裡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們用20多年時間走過西方近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時間編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保網。正是在這一夢想的接力奮鬥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經濟體制的曆史性變革、經濟總量的大幅度躍升,中華民族複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億萬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邁進。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順利取得,創造曆史總是伴随着艱苦奮鬥。回首過去,國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變,凝聚着我們所走過的風雨艱辛;面向未來,中國夢的最終實現,依然面臨諸多可預料的困難和不可預知的風險。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國還有1.28億人口處在貧困線以下,人均經濟總量排位靠後,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仍有差距,城鄉差距、社會公平等問題亟待解決,中國夢的美麗綻放還需付出更多辛勞。惟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攻堅克難的勇氣,踏石留印的實幹,勁往一處使的齊心,我們才能填平前進路上的溝壑,開掘更加通達的坦途,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才能越來越近。 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正在我們的團結奮鬥中不斷靠近。兩個一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見桅杆尖頭了”的航船,是“已見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紅日。穿過兩個百年目标,已經能看到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中國。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心共築中國夢,我們這代人定能不負曆史責任、擔起時代使命,為中華民族迎來一個更好的明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