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伯宇,男,漢族,1930年9月出生,河南永城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51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工作團,生前系新浦京澳官方网站現代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理論物理學家,侯伯宇同志長期從事理論物理和數學物理的研究,在前沿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等多項獎勵,是國務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導師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侯伯宇同志長期從事理論物理和數學物理的研究,在U群代數的表示、規範場拓撲行為、可積模型的對稱産生算子與幾何、規範場的上同調等方面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楊振甯、李政道等國際著名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贊譽。他所創立的“侯氏理論”,被譽為“中國的驕傲”。侯伯宇同志長期專注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在國内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1部,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和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陝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等科技獎勵;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40多名,指導博士後研究人員7名,先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并獲得“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陝西省勞動模範、省級優秀黨員等榮譽稱号,為我國的理論物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 侯伯宇同志對黨的教育事業無限忠誠,始終淡泊名利,孜孜以求,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和科學事業。他始終誨人不倦,頑強拼搏,勇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即使病魔纏身、躺在醫院病床上,仍在從事科學研究、指導學生。侯伯宇同志高尚的精神品格、傑出的工作成就和感人的先進事迹,是廣大共産黨員和知識分子的優秀楷模,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和突出的典型性。 向侯伯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愛黨愛國、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侯伯宇同志一生經曆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不同時期,始終堅定共産主義信仰,把對黨的熱愛、對祖國事業的熱愛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抗美援朝時期,他毅然放棄在海外求學機會,回國參加抗戰,并将自己四年大學學費、生活費1000美元傾囊捐出。1950年他首次提出入黨申請,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在受到政治沖擊的特殊條件下,仍不動搖對共産黨的執着追求,再次提出入黨申請,自覺維護黨的領導,全身心投入黨的教育科技事業。1958年大學畢業後,他選擇西部,在陝西學習工作了45個春秋。80年代以來,國外和北京、上海等知名高校多次以優厚待遇邀請他任教,都被他一一拒絕,把自己的精彩人生獻給了西部發展,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科學事業。 向侯伯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上世紀50年代後期,侯伯宇緻力于群論在物理學中應用的研究,解決了蘇聯國際群論權威未能證明的重要公理及量子化學權威未能得出的重要公式。60年代初,他參加層子模型工作中的對稱性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3年他在U群代數的表示、規範場拓撲行為、可積模型的對稱産生算子與幾何等方面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創立的“侯氏理論”被譽為“中國的驕傲”,在理論物理前沿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國際數學物理學界具有廣泛影響。 向侯伯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精心育人的師德風範。侯伯宇同志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不僅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用自己的人格品質影響教育學生。他治學嚴謹,重視開闊學生視野,經常邀請世界一流科學家為學生上課,千方百計幫助青年教師和學生到國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訪學進修。他積極從事教學改革,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着力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競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直接培養指導的40多名研究生中,有15人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術帶頭人。 向侯伯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頑強拼搏、不畏挫折的奮鬥精神。侯伯宇同志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知識分子,一生充滿艱辛曲折。青年适逢戰亂,求學坎坷,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後輾轉台灣、香港、北京、天津、西安,1958年畢業于新浦京澳官方网站,當過翻譯,做過工人。晚年又遭受病痛折磨,仍手不釋卷,指導學生,即使卧床之際,自己已不能看書,就讓學生讀給他聽,敦促學生繼續完成手頭的學業。他把科學研究當作最大樂趣,把攀登科學高峰當作最大追求,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體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優秀品質和堅強毅力。 向侯伯宇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樸實無華、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質。侯伯宇同志先後取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國内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出版專著兩部。他從不居功自傲,從未動用科研經費為自己報銷與課題無關的費用,參加學術會議從不參加考察遊覽,從不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和宣傳。他生活儉樸,拿出自己的科研獎勵資金用于改善研究所的辦公條件,用自己的工資資助貧困學生。 侯伯宇同志愛黨愛國、紮根西部、勇攀高峰、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把畢業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科學事業。他是廣大黨員幹部、教師、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